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2011年依托银河总站手机版开始组建,2014年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评估验收。中心重点围绕国家粮食安全、生态安全、食品安全等战略需求,针对我国红壤地区生态失衡、地力退化、水土流失严重、改良技术工程化水平低等突出问题,强化红壤改良技术的工程化、产业化和成果转化,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红壤改良关键技术研发平台,形成技术聚集和孵化推广的基地,高端研发人才的培养基地,推动红壤地区农业技术进步,促进红壤地区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。
至2017年底,中心固定成员98人,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、高级职称人员60人(研究员43人,副研究员17人);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75人(博士学位44人)。五年来,中心1人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、1人获得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称号;新增赣鄱英才“555”工程领军人才6人,省学科带头人5人,省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,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。
中心设有营养调控与施肥、红壤生态修复、耕作栽培、水土保育四个研究室,建有工程咨询中心、绿色农产品检测两个服务机构,现有物化产品研发基地5695㎡、改良技术中试基地146.66公顷、生态高值试验基地393.33公顷,其中实验室1500m2,拥有仪器设备361台(套),价值2455万元。
近五年,中心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、省部级项目17项、市厅级项目13项、社会机构委托项目12项;获得科技奖励30余项次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奖励22项次;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,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项,审定新品种7个,制订颁布技术规程4项。据不完全统计,近年来中心研发的红壤改良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、新型肥料、红壤保育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等技术及物化产品在红壤区的赣、徽、湘、鄂、桂、闽、琼等地累计推广应用4600万hm2,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近113亿元。研发的各类新型肥料和改良剂等物化产品生产销售50余万吨,带动了企业快速发展,推动了农业产业技术应用的精简化、规范化。